解读“十五五”关键词丨农业现代化正在激活“新果盘”,“超级水果”为何走进寻常百姓家

解读“十五五”关键词丨农业现代化正在激活“新果盘”,“超级水果”为何走进寻常百姓家

央视昆明讯(记者魏文清11月12日)在云南省孟连市的牛油果种植基地,绿色的果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工作人员点击手机上的智慧农耕系统,实时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天气数据和收获进度。这些水果不再是从南美漂洋过海运来,而是从中国西南部的热带河谷装着果盘运抵全国各地。
与此同时,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超市货架上蓝莓、阳光玫瑰、牛油果等“贵族水果”价格普遍下跌。曾经100元一斤的名贵水果,现在售价9.9元一盒,成为老百姓的果盘主食。“十五五”期间,加快农业电厂建设成为“三农”活动的战略目标。未来五年。刚刚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供应链,完善农业保护和支撑体系,推动政策、金融、土地等领域制度融合创新。
数字化种植、智慧物流和产业升级,体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的势头,正在将“水果自由”从消费者愿景变为现实。
2004年,“超级水果”概念诞生,注重新奇、健康和稀缺性,并被赋予“奢侈消费”的象征意义。二十年后,这种市场结构已经悄然改变了。云南蓝莓、孟连牛油果、阳光玫瑰葡萄……越来越多的“昂贵进口品”正在被中国国货取代,水果也从超市的“奢侈品”走向家庭消费的水果。
数据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一变化。 2024年,我国蓝莓总产量预计将达到78万吨,比上年增长44%。阳光玫瑰全国种植面积已突破120万亩,价格从每支500元降至10元。孟连鲜牛油果产量预计将达到1.95万吨,占全国供应量的80%。
从西双版纳的荔枝,到德宏的火龙果,元江、玉溪的早熟葡萄,再到高原地区的苹果、梨、草莓,云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几乎覆盖了整个果季,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nd。
杨帅是孟连县望新镇一个牛油果种植基地的管理员,他经常在果园里清点水果。当他看到树上长了1000多个牛油果时,他高兴地说:“超市里的顶级水果要10多元,相当于2公斤鸡蛋。”孟连与墨西哥牛油果主产区位于同一纬度,气候稳定,排水良好。它是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鳄梨的地区之一。目前,当地牛油果产业种植面积12.07万公顷,形成了集苗木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蓝莓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云南成为中国最早的商业蓝莓产区之一。通过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云南蓝莓实现了完成从“采收到分拣到上架”的全过程。 48小时内完成,运输成本比进口产品低70%以上。
到目前为止,进口水果一直依赖国外供应链和冷链系统。来自智利的樱桃、来自秘鲁的蓝莓和来自东南亚的榴莲必须穿越半个地球才能到达中国的餐桌。仅运费就占到零售价的30%以上。
现在,随着中国农业创新、物流体系建设、供应链整合,这些成本正在不断降低。以蒙仁牛油果为例,从采摘到到达商店只需要三天的时间,而进口产品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供应链的缩短使得国内产品在价格、质量和稳定性方面表现优于其他国家。
同时,国内替代创造了巨大的内需空间。特罗皮的市场规模仅水果、香料、油脂等相关产业产值就超过1.5万亿元。榴莲、香蕉、芒果年消费额近6800亿元。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相关产业产值约3200亿元。云南省的塔尼斯、草果等香料产业占国内市场的12%。这些数字是由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和质量需求推动的。
在云南省,“超级水果”的内部替代不仅是价格竞争,更是一场技术战。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增强科技能力。智能农业系统为果农提供天气、湿度、病虫害等实时数据,以便进行精细管理。冷链物流仓储系统释放产销障碍,让“生鲜水果直达”成为现实。遗传改良科技进步和科学研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使民族水果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目前,云南已建立了133个主要水果品种体系,全国约60%的水果品种在云南找到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全省水果农业产值约600亿元,茶叶800亿元,橡胶600亿元,三者共同构成千亿元绿色农业产业链。
内部替代的真正重要性不仅在于降低价格,更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以前我们依赖进口,现在我们利用自己的科研、气候、地域优势重建产业结构。”云南省农业农村局一位官员说。
“十五五”工业设计中,云南果业转型是“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典型例子。内部替代带来的不仅是“价格亲民”,更是一条可持续的产业链,从科研创新、标准体系到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形成完整的闭环。这种模式可以在整个农业领域复制。
“水果自由”的故事正在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力新一轮跃升的生动注脚。未来,随着冷链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农业的普及以及地理标志商标制度建设的加快,云南“超级水果”将拥有更高的品质和更强的竞争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